家在贵溪网 www.guixijia.com
  • 贵溪象山书院:心学祖庭耀千秋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4日   来源:家在贵溪网      浏览量:500 次
贵溪新闻

信水英华,郁香萦溪,苍林阴翳,钟灵毓秀。贵溪,令无数有识之士向往的读书圣地,其应天山上,三峰山下,八百多年翰墨飘香,书声琅琅,人才辈出。

南宋时期,一位百世大儒登临此地,创立了一座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旨的学府——象山精舍(象山书院前身)。

他于精舍教学期间,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以及道佛禅宗等观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儒家的一个新学派——“心学”。

他的心学体系经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哲学派别,对近代中国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陆九渊(号象山居士,人称象山先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宋明时期中国“心学”的开山鼻祖和代表人物。他在贵溪象山精舍讲学的五年时间里创立的“心学”,一度风靡东亚世界。

今年是象山书院建院830周年,人文情怀的浩荡、历史底蕴的积淀,激发着无数国内外专家来此参观、调研的热情。

国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83岁的楼宇烈老先生题词:“象山书院,心学之源。”国际新儒学代表人物、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82岁的成中英老先生题词:“象山书院,心学祖庭。”

绵亘了800多年的历史即将打开,“中国心学发源地”的神秘面纱也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故事的发端,要从这里讲起。

建 院

傍山而立传道授业

贵溪,地处信江中游。“东连江浙、南控瓯闽”,自古便是“信之大邑”。这里的丹山碧水滋养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而道教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见证了心学祖庭的美丽嬗变。

沿着贵溪彭湾乡西南部的应天山路蜿蜒向上,“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登山而乐之,见山形似巨象,环境清幽,欣然乐之建象山精舍,在此“音读清响”,从容授学,终日不倦。

这是一个巨星式的人物,是巨星就会发出火焰,照亮别人,把别人纳入他的光辉,从而使其火焰经久不息。

陆九渊创办的象山精舍,不仅建筑“气象益伟”,而且教学和管理都颇具特色。陆九渊规定象山精舍的办学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其“做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

有趣的是,象山精舍不建斋舍,不供饮食,不立学规。全凭象山先生本人的精神感化、影响学徒。正如其所说“有本自然有末”“可略略地顺风吹火,随时建立,但莫去起炉作灶”。

天气畅和之日,可以看见象山先生带着弟子登上山之高崖,与白云平视,大声诵读经训,或面对瀑布,逸兴遄飞地吟诵楚辞和古诗。

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的教学活动,后人概括有这几种形式:其一是严肃认真的升堂讲说;其二是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其三是切己自反、迁善改过的修养;其四是重专精、勤创新的读书指导;其五是寓教于乐的优游山林。

禅师入静,在松静自然中清洗倒空自我,这时候心就澄明洞开,陆九渊很看重这种状态。此时,心智之光纯净如烛,万物回到原初的本性,让人看到事物的真身,大音希声。寂静也到了最透彻的状态,隐秘的声音和道路飞翔起来。

陆九渊教学授徒贯穿着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精神,融艺术于人生,使人生艺术化,使得从学者逾数千人,使象山精舍有了“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盛誉,以至清人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将象山、白鹿洞、岳麓、丽泽并称中国四大书院。

陆九渊一生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教学与学术活动,但为什么说“心学”是他在象山书院教学期间形成的,其中有何机缘,这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

立 学

心学发源世人景仰

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农历二月二十四日辰时,陆九渊生于青田村道义里。虽然家庭经济不宽裕,但他们家宗法伦理却很严整,因而受到孝宗帝的赞扬:“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陆九渊,从小就受到家风的习染,于是“庄敬自持,心不爱戏”,刻苦攻读,勤于思索,再加上他自幼聪颖,三四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其父笑而不答。从此,陆九渊就一直苦苦思索这个哲学难题。

十三岁时,他读书读到古籍中关于“宇宙”二字的解释时,觉得茅塞顿开,忽大省曰:“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于是援笔书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幼年时冥思苦想过的“天地何所穷际”这一疑问,通过十年的钻研,终于得出结论。陆九渊关于天地、宇宙问题的探讨,是其心学思想的萌发过程,为其心学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陆九渊,是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特殊体验阶段,这时期,他促进了儒家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作为儒家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根源提出新的论证。不同于汉代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即“天”是最后根源。也不同于北宋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理是最后的根源。陆九渊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心学”,提出对这一根源的论证。

陆九渊认为,充塞于宇宙万物之“理”即在心中。他别出心裁地提出“心即理”,即认定“心”是最后的根源。既然“心即理”,因此求知修养就用不着去接触外界事物,只要“立心”“尽心”“明其本心”。何谓本心?在陆九渊看来,就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伦理道德品性和天赋的是非观念。

晚年,在贵溪象山书院讲学期间的陆九渊,提出了“明理、立心、做人”这个心学的最终目标,以及“辨志”“剥落”“优游读书”“反求深思”等一整套修养方法。就这样陆九渊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心学”。因他姓陆,故称陆学,陆学作为南宋理学的主要一翼,和程朱理学共同构成中国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可以说,陆九渊经营象山书院的五年,是非同寻常的五年,它不仅是陆九渊一生讲学授徒的最盛时期,也是陆学成熟和确立、象山心学形成和奋起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王立斌坦言:“陆九渊创象山精舍于贵溪,讲学期间传授 心即理  的心学思想,奠定了象山书院心学之源的地位,即象山书院,心学祖庭之举。”

传 承

陆王心学闪耀华夏

谈及心学,大家脱口而出的名字恐怕是王阳明,目前也形成一种只知王阳明而不知象山心学的尴尬局面。

其实,王阳明在继承象山心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心学发扬光大,形成比较完备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王阳明明确地表示:“圣人之学,心学也……自是而后有陆象山氏,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传。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其言辞充分肯定了陆氏心学。

陆九渊不仅对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象山学派秉承陆学,在贵溪办学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为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初步统计仅陆九渊一人就培养了三十三名进士。南宋与文天祥齐名的民族英雄谢枋得,明朝著名的水利专家徐贞明都是象山先生的数传弟子。陆九渊在办学方面诸如因材施教、尊师重教、自由讲学、集资办校、注重品德教育、倡导学术辩论等等,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再次,陆学倡导的自立自重是向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学这种思想理念的自我扩张,必然在逻辑上,并且在事实上走向对封建伦理的蔑视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最后,陆九渊主张“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这个“五自”主张,表现了陆九渊求索探新的可贵精神。他启迪人们要想有所作为开创业绩,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坚信事在人为,心想事成。诚如陆九渊说的,“要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卑陋凡下处”。这种“自立自重”,摆脱陈规陋习束缚的主张,有利于焕发人的自信,激励大家去求索探新,开创未来。

陆九渊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成中英教授感言:“明正德五年(1510),武宗皇帝下诏,在西峰峭壁之上雕刻 象山书院 四个字,至今中峰陡壁上,还能看到正德壬申(1512)夏言瞻仰、桂恭讲学的阴文石刻,反映了当年的书院盛况。”

借 鉴

古为今用光彩重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的,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柱,才能拥有复兴之魂。

象山心学,着眼于心,立足于人。在陆九渊看来,人是与天地并生、与天地等才的强大无比的主体力量。圣人与凡人是一样的,尧舜的大道,并不是什么高难行的事,圣人做得到的事情,凡人百姓同样能做到。他期待人们认识自己,看取自己,昂扬奋发,自强自立,堂堂正正地做人,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来。象山先生看取人,在于看取和肯定人的巨大心理潜能。可以说,象山心学是解放人、高扬人的哲学,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学。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所以,重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文化自觉,重拾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在各种重大场合明确表示心学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正面启示。把党性教育作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心学”作为中国哲学体系中的瑰宝,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凝结深厚的哲学思想,历经800多年的孕育和升华,逐渐在贵溪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文化。在“文化强国”之风劲吹的时代浪潮下,贵溪人正以根植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生的源泉动力,不断继承和发扬象山心学的经世影响力,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创新发展、再续华章。

昔日的三峰山象山书院旧址,今日已是贵溪一中的校园。校园的正中心地带,象山先生陆九渊手执一卷、诲人不倦的塑像竖立于此。当地莘莘学子经过此处,都能看到先生衣袂飘飘,迎风诵读,望之如神;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先生博大智慧的润泽与精神的抚摸。

恍惚间,似见象山先生揖升讲座,容色粹然,千余学生依次坐定,秩序井然;“明理、志道、做人”的校训,“尊德践履、诚意正心、立志做人”的教诲余音绕梁;“往哲之言,因时乘理”的深刻见解,不绝回响。

贵溪新闻
友情链接
  • 紫砂壶艺术网
  • 家在贵溪网,贵溪生活信息网 联系我们 QQ:64374460
    赣ICP备16008406号-1